剛剛吹過外資奶粉企業的調查寒風,又吹向了跨國藥企,中國國家發改委將對60家企業開展成本價格調查。其中,日本安斯泰來、美國默克以及英國葛蘭素史克等六家跨國集團的中國子公司悉數在列。成本調查將拉開新一輪藥價改革的帷幕,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藥品將迎來新一輪的降價潮?或者這說明在華經營的跨國藥企將面臨巨大挑戰?
【跨國藥企在華加速擴張 進口藥價高】
伴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多的中國人都期望擁有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和更為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再加上老齡化人口比重加大,以及政府改善醫療衛生服務的推進,近年來,中國藥品市場迅猛發展,中國也成為各國制藥巨頭必爭的兵家重地。
畢馬威報告指出,中國已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大醫藥市常另有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的藥品銷售總額高達710億美元。
從諾和諾德到諾華,再到近期傳出賄賂丑聞的葛蘭素史克,多家制藥巨頭都正加快在中國擴張,力圖在中國市場取得更加牢靠的壟斷地位。目前,**醫院使用的藥品近五成為外資品牌,進口藥已經占到了國內市場的一半以上。
但其實很多進口藥原料都是中國制造,中國生產、中國包裝,價格卻高于中國同類藥的四到五倍。還有在美國1977年就研發出來的進口藥,磚利早已過期,當初投入的高額研究經費也已經收回,卻能在中國市場賣了十幾年一直不曾降價。
此外,多數“僅此一家”的進口藥及耗材在國內形成優勢地位,國內國外定價相差懸殊。業內人士透露,“進口藥品國內銷售價格與國外銷售價格的差價高達幾倍。”
跨國藥企爭相在華淘金,較高的價格卻讓大部分中國人感嘆看病難、藥價高,無法享受生物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特別是**癌癥等**的昂貴****,中國富人成為他們新的消費群體,普通人卻只能望而卻步。
【磚利是進口藥價高企的主因】
目前中國是**一個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 藥企在華有望高速增長
許多中國制造的藥換上洋品牌的外衣后變身價大漲,許多外國磚利過期的進口藥在中國價格居高不下,許多進口藥在中國的定價與西方市場持平甚至更高卻仍有廣泛的市場,是什么造成進口藥價水分多?
一方面,頻發的質量問題讓中國制藥陷入信任危機。去年多家藥企使用致癌毒膠囊曾震驚國內,今年的維C銀翹片涉毒事件又讓人們惶恐不安,近期,百年***同仁堂也不斷被爆出朱砂超標等質量問題。
另一方面,我國的生物醫藥技術遠遠落后與發達國家,跨國藥企長期以來享有技術上的壟斷優勢。相對于大多生產低價仿制藥的國內藥企,跨國藥企研發成本高,享受磚利技術保護,造成進口藥價格高企。有研究表明,磚利保護造成發展中國家藥品價格上揚,上揚的程度隨著藥品和國家的不同而不同,從12%到200%不等。
而即便部分過了磚利保護期的進口藥,也仍然享受單獨定價政策。國家規定,進口藥比國內企業生產仿制藥品,針劑差價率不超過35%,其他劑型差價率不超過30%。
這種*高限價造成招標過程中“內外有別”,進口藥與國產仿制藥的價格相差數倍或數十倍。但在國內藥企頻“質量門”頻發的背景下,大多數人認為進口藥療效優于國產藥,因此,即便進口藥價更為昂貴,也能在中國崛起的中產階級里找到市常
此外,藥品在國內流通,需要經過藥廠、經銷商、政府、醫院四個環節才能到患者手中,各個流通環節層層加價是造成藥價較高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因此,許多藥企雖毛利潤巨高,卻并不是高藥價的*大受益方。
許多藥企的銷售費用甚至遠遠高于公司的營業成本。業內人士透露,一款藥品的零售價里,一般企業得到30%,流通渠道占30%,醫院占40%。流通環節的灰色交易水分必須被擠出,才能將醫保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治理藥價虛高不能一刀切】
健康的市場能讓研發能力強的藥企成為行業龍頭 賺取超額利潤
跨國藥企加速在華擴張,對中國藥企形成較大沖擊。在跨國藥企瓜分中國市場蛋糕之時,國內藥企卻由于自身**實力和技術的限制,只能在市場競爭中長期處于被動地位。
傳統使用的有效藥價格比較低,藥廠和醫院利潤比較小,跨國藥企磚利藥品的吸金能力讓國內藥廠望塵莫及。低利潤造成國內藥企處于傳統藥品流失,新的產品又開發不出來的尷尬境地。
新藥研發有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一個新藥目前的研發成本在5億元人民幣左右,周期平均在11-12年左右。但目前中國政府并沒有對新藥開發的完善的保護機制,對****企的扶持也還不夠,導致國內藥企除了在研發能力上落后于跨國藥企外,**積極性也并不高。
據統計,在過去的十年中,強生公司一共有13項成果獲得FDA批準,居各大制藥公司之首,葛蘭素史克以11項成果緊隨其后位居**。而中國通過FDA認證的成果卻幾乎為零。
此次成本調查過程中,定價較高的藥品以及進口藥品成為此次成本調查的重點。治理藥價虛高不但要了解生產成本,還應了解研發成本和營銷成本。在擠出藥價灰色交易中水分的同時,還應注意保護研發型企業的**積極性。
目前,中國政府正在不斷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但許多**大病的****卻因為其昂貴的價格大大降低了其可及性,也沒能為發展中國家普通人的公共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中國人看病貴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若一方面加大國內企業的**力度,打破壟斷;另一方面有效調控藥品價格,將其盡可能大范圍地納入醫保體系;這些昂貴藥品才有望進入“尋常百姓家”。
結語:未來,中國藥企只有不斷加大**力度,同時嚴格注重產品質量,重獲消費者的信任,才可能打破跨國藥企的壟斷局面,讓進口藥品價格不再虛高。但這條路對于中國藥企來說還太遠。(肖靜/文)
轉自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臭氧發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