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分子式為O3)是氧氣(O2)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它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英文臭氧(Ozone)一詞源自希臘語,意為“嗅”。ozon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含量約50ppm。它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O2經紫外光照射而得。在大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而氧原子與另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會與氧原子、氯或其他游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由于這種反復不斷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而大氣中約有90%的臭氧存在于離地面 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也就是平流層,在平流層的較低層,即離地面20到30公里處,為臭氧濃度*高之區域,是為臭氧層,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發現1785年,德國人在使用電機時,發現在電機放電時產生一種異味。1840年科學家克里斯蒂安·弗雷德日將它確定為臭氧。法國物理性質臭氧是一種淡藍色氣體,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或碳氟化合物,形成了一個藍色的狀態。在-112 °C凝結成深藍色的液體,這是有危險性的,因為氣態和液態的臭氧容易發生爆炸。溫度低于-193℃,臭氧會形成紫黑色固體。大多數人都可以嗅到有點類似氯刺鼻的氣味。暴露0.1?1 ppm的臭氧會產生**,眼睛灼熱,和刺激呼吸道。即使空氣中有低濃度的臭氧,亦會破壞有機材料,如橡膠、塑料及動物的肺部組織。臭氧是抗磁性,這意味著它的電子都是成對的。性狀臭氧具有等腰三角形結構,含有一個3中心4電子離域π鍵,三個氧原子分別位于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頂角為116.79度,密度約為氧氣的1.5倍,其沸點和凝固點均高于氧。臭氧液態呈藍色,固態呈紫色。它與氧氣不同,帶明顯令人惡心的氣味,但低濃度的臭氧聞起來就像下過雨后出門聞到的“新鮮空氣”的那種氣味,十分怡人。臭氧反應活性強,極易分解,很不穩定,在常溫下會逐漸分解為氧氣,其性質比氧活潑,比重為一般空氣之1.7倍。臭氧會因光、熱、水份、金屬、金屬氧化物以及其他的觸媒而加速分解為氧。 低溫下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的臭氧,呈淡藍色它不溶于液態氧、四氯化碳等。有很強的氧化性,在常溫下可將銀氧化成氧化銀,將硫化鉛氧化成硫酸鉛。臭氧可使許多有機色素,對橡膠和纖維破壞性很大,很容易氧化有機不飽和化合物。臭氧在冰中極為穩定,其半衰期為2000年。褪色臭氧可利用碘化鉀來檢驗。結構 影響因臭氧反應活性遠遠比氧(O2)強,是強氧化劑,對植物、動物及很多結構材料如塑膠、橡膠有害。它還會傷害肺組織,嚴重會導致肺出血而死亡,因此當空氣中臭氧含量過高時,一般建議老人和幼兒不宜于戶外作劇烈運動,以免吸入過量臭氧。低層空氣中臭氧有時被稱為“有害的”臭氧,主要源于汽機車排氣中二氧化氮的光化學分解。由于工業和汽車廢氣的影響,尤其在大城市周圍農林地區,在地表臭氧會形成和聚集。地表臭氧對人體,尤其是對眼睛,呼吸道等有侵蝕和損害作用。地表臭氧也對農作物或森林有害。與“有害的”臭氧相反,“有益的”臭氧存在于地球大氣層的中氣層上部),又稱光化層,覆蓋著地球表面,阻隔大部分破壞生物組織的太陽紫外線輻射。而稀薄的臭氧會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因此在大雷雨后,空氣總是特別清新。(平流層用途與制備主條目:臭氧發生器工業上,用干燥的空氣或氧氣,采用5~25kv的交流電壓進行無聲放電制取,用空氣做氧源時會衍生出大量氮氧化和氣體。目前*先進的臭氧制備方法為高能量紫外線光解空氣而對應生成純凈的臭氧。另外,在低溫下電解稀硫酸,或將液體氧氣加熱都可制得臭氧。大自然很容易產生臭氧,在打雷閃電時會產生幾十萬伏的高壓電,電離空氣及有機物形成臭氧。“臭氧能于短時間內將空氣中的浮游**消滅,并能中和、分**氣,去除惡臭。因此臭氧可用于凈化空氣、飲用水,殺菌”,處理工業廢物和作為漂白劑。臭氧在一些游泳池中都充當消毒工作。臭氧對人體的影響臭氧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吸入過量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它主要是刺激和損害深部呼吸道,并可損害**神經系統,對眼睛有輕度的刺激作用。當大氣中臭氧濃度為0.1mg/m3時,可引起鼻和喉頭粘膜的刺激;臭氧濃度在0.1-0.2mg/m3時,引起**發作,導致上呼吸道**惡化,同時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臭氧濃度在2mg/m3以上可引起**、胸痛、思維能力下降,嚴重時可導致肺氣腫和肺水腫。此外,臭氧還能阻礙血液輸氧功能,造成組織缺氧;使甲狀腺功能受損、骨骼鈣化,還可引起潛在性的全身影響,如誘發**細胞染色體畸變,損害某些酶的活性和產生溶血反應。臭氧超過一定濃度,除對人體有一定毒害外,對某些植物生長也有一定危害。臭氧還可以使橡膠制品變脆和產生裂紋。臭氧對人體也有致畸性,母親孕期接觸臭氧可導致新生兒瞼裂狹小發生率增多。上一篇:臭氧是天然的空氣凈化劑,它具備六大功能下一篇:北京市再生水廠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代